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推进青联学联改革再出发——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贺信精神

发稿时间:2020-08-26 10:4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站在新起点、展望新时代,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需要更好汇聚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需要更好发挥包括青联学联在内的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梦想熠熠,使命灼灼。在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饱含深情,充满关爱,在对广大青年亲切关怀、对青联学联工作充分肯定的同时,更对青联学联改革提出了重要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青联学联改革是党的群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联学联组织要深入学习贺信精神,增强推进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正本清源,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再出发,努力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匹配的组织动员力和战斗力,把青联学联打造成为始终跟着党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组织。

  要建设富有理想、更有朝气的青联学联组织。组织的朝气最根本的是来自成员的共同理想以及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要更加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青联学联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旗帜鲜明地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要高扬理想主义,厚植家国情怀,打造信念坚定、朝气蓬勃、崇德向上、勤勉务实的组织文化,让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在青联学联中代际传承。要善于发现、培养、举荐各个方面的青年人才,加强政治吸纳和组织吸纳,结交“新面孔”、吸收“新生代”、扩大“朋友圈”,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青联学联组织的生机活力。

  要建设覆盖广泛、更具人气的青联学联组织。青年是青联学联的主要工作对象,也是青联学联组织的生命力之源。要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顺应青年群体的变化,主动作为,积极联系、有效覆盖,更广泛地把青年和青年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搭好党和青年之间的“连心桥”。要强化基层导向,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和工作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坚决克服“重精英、轻草根”的思维,组织活动向基层延伸,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吸引青年参与青联学联工作全过程,让青年当主角、有获得感,打破“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隔空喊话”的内循环、小循环,让青联学联在青年中更加“有感”。

  要建设运转高效、更接地气的青联学联组织。推进青联学联改革,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要强化社会化组织动员模式,多用扁平化、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工作,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和活动开展,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变社会资源为工作资源,努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动员模式。要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适应青年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工作的项目化谋划意识和水平,构建科学的项目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重点打造一批党政所需、青年所求、青联学联能为的具有持久社会功能、运行机制相对完善的工作项目,建构成熟稳定的工作模式,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青年互联网生存的特点,把互联网作为青年工作的基本平台和路径,运用“众筹、共享、共建”理念,建构基于网络的去科层化、反应迅捷、直达青年的工作运行模式,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组织动员青年、宣传引导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本领。

  要建设作风严实、形象清新的青联学联组织。打铁还需自身硬。青联学联要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严格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准、要求、做法,立足于把规矩立起来、把纪律严起来,确保从严治会的各项要求贯穿到青联学联建设各个方面。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青联学联改革要求和工作需要, 及时制定完善各项制度, 逐步建立起规范、管用、易行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制度的有效执行,推动从严治会制度化、规范化。要从严管好各级青联委员,切实把好“入口关”“履职关”“考核关”,加强日常教育管理,严肃纪律刚性约束,引导他们以身作则,为广大青年做出示范表率。要从严管好青联学联学生会工作人员,引导他们不断锤炼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敬畏意识,严守制度和规矩,以脚踏实地的严实作风为党的青年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奋进新时代,改革正当时。进入新时代的青联学联组织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不忘初心使命,坚定深化改革,努力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晨